《山腹密语》豪资随配
一、引子
山,向来是沉默的。然而厦门的鸿山却是个异数,它不甘寂寞,竟在花岗岩的躯壳里藏了两道口子,教过往的行人窥见些陈年旧事。这山倒也狡猾,将往事嚼碎了,混着海风吐出来,便成了如今游人如织的\"双隧\"。
二、铁轨上的旧梦豪资随配
鸿山隧道原是条\"活\"的。1956年那会儿,它日日吞吐着喷云吐雾的钢铁巨兽,将新中国的脉动传向八闽大地。如今这697米的腔子里,倒还留着当年的气息。我见过几个闲人,对着墙上的浮雕指指点点,说那铁道兵凌空作业的架势,活像\"猴子捞月\"。这话虽糙,却道出了几分真意——当年那些人,可不就是凭着股猴儿般的机灵劲,在悬崖峭壁上织网架桥?
展开剩余72%隧道北头的浮雕最是有趣。一面刻着\"移山\"的豪言,一面却画着\"和谐号\"的倩影,活像老祖宗和重孙辈的合影,教人看了不免莞尔。墙角的老照片更是妙极,那些用竹篾编安全网的工人,如今怕都作了古,可他们的手艺倒是在相片里得了永生。
三、地下的警觉豪资随配
人防隧道却是另一番景象。1970年代挖的这294米洞穴,本是为着\"备战备荒\"的勾当,如今倒成了孩子们的乐园。我常见小学生们戴着古怪眼镜,对着空气手舞足蹈,问起来,才知是在体验什么\"AR防空\"。这光景若叫当年的民兵瞧见,怕是要惊掉下巴。
最耐人寻味的是那段\"空战史\"。从汉代的弩机到现代的导弹,杀人的家伙什儿越造越精巧,可人命反倒越发不值钱了。橱窗里躺着块1954年的航炮残骸,锈迹斑斑的,倒比崭新的模型更教人驻足。
四、双隧记
这两条隧道,活像一对老夫妻。一个念叨着过去的荣光,一个操心着未来的安危。晨起的老人在铁路隧道口打太极,暮色里的孩子在人防隧道追荧光,倒也应了\"居安思危\"的古训。
它们的模样也截然不同:一个露着钢铁筋骨,一个藏着花窗心机;一个留着道钉的疤痕,一个刻着警报的印记。这般刚柔相济,恰似厦门这座城——既有海浪的暴烈,又有茶香的温婉。
五、尾声
离了鸿山,海风送来咸湿的问候。回望那两处洞口,恍惚间竟觉得是山的眼睛,一只望着过去,一只看着未来。这山腹里的密语,终究是要传给后来人的。愿这城里的老少,既能记住钢轨上的汗水,也不忘地底下的警醒,如此,方不负这山的苦心。
发布于:山西省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