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鹭江潮痕录》凤凰策略
一、引子
暮色四合时分,我踱至鹭江之滨。咸腥的海风裹挟着柴油味扑面而来,铁锚与缆绳在浪涛中磕碰作响,恍若老迈的齿牙在岁月里不住地打颤。这厦门第一码头,恰似一册被潮水浸透的线装书,页页都洇着咸苦的泪痕与汗渍。
二、铁骨记
民国二十六年(1937),当造城的夯声惊飞白鹭,九座码头如铁蒺藜般楔入海湾。彼时的第一码头不过是个斜倚在滩涂上的木架子,却成了闽南商贾的咽喉要道。我曾见挑夫们弓着虾米般的脊背凤凰策略,将漳州的龙眼、龙海的鱼鲜驮进摇橹船,汗珠子砸在跳板上能溅起三尺高的咸腥。
展开剩余73%及至乙丑年(1985),钢筋水泥的巨兽吞噬了木质坡道。那些曾与风浪搏斗的船老大们,如今倒要仰视这座新生的混凝土怪物。而庚子年(2021)的再度迁徙,竟教这老码头披上了玻璃幕墙的铠甲,活像个被迫穿上洋装的遗老。
三、地理志
新址踞于思明区西堤路一隅,与鼓浪屿隔水相望。每日寅时三刻,首班渡轮便划破晨雾,载着惺忪的商贩驶向嵩屿。我常立于候船厅的落地窗前,看那六十米长的趸船如巨鲸浮卧,智能闸机吞吐着匆匆过客,而锈蚀的铁锚却仍在角落里啃噬着往事。
四、众生相
老陈头是码头上最后的\"讨海人\",他龟裂的手掌能辨出每道海流的脾气。\"六三年那会儿,这儿的鱼市比戏台还热闹。\"他啐了口槟榔渣,指着如今光可鉴人的地砖,\"现在后生仔只知道举着铁盒子(手机)拍照哩!\"
穿校服的少女在玻璃连廊上自拍,她们身后,七十年代的渔港旧照正在展板上泛黄。这场景颇似鲁迅先生笔下\"京派\"与\"海派\"的吊诡并存——新时代的皮鞋正踏在旧时光的脊梁上。
五、双城记
现今的码头活像个精明的买卖人:左手攥着八元钱的鼓浪屿船票,右手捏着两元钱的公交航线。沙坡尾的艺术青年们常在此登船,他们脖颈上的金属饰品,与老渔民腕间的桃木平安扣在安检处碰撞出奇妙的声响。
六、余墨
临别时,见施工围挡上写着\"智慧文旅综合体\"的字样。我想,这码头大约也要学那\"假洋鬼子\",将辫子盘在头顶了罢。然而潮汐不歇,那些被浪花卷走的吆喝声、橹桨声,终会在某个黎明随着第一班渡轮靠岸。
愿这鹭江之水凤凰策略,既能载动钢壳巨轮,亦不弃一叶扁舟。
发布于:山西省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